(1)构建“四融合、四合作”人才培养模式
通过“价值融合、产教融合、校地融合、要素融合”,充分挖掘校企双方价值诉求,寻找利益共同点,将教育要素、创新要素转化为行业、企业的生产要素,企业的生产过程、生产要素转化为学校的教育要素、教育场景和教育资源,实现“合作办学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、合作育人”。
(2)重构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“平台+模块”的新型课程 体系
借鉴OBE理念,结合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、职业标准,优化课程内容,重构了“通识课程平台+学科基础课程平台+专业核心课程平台+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+任意选修课程模块+集中实践课程模块”的新型“平台+模块”课程体系。
①课程内容整合与课程体系优化
通过压缩凝练,对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,腾挪柔性空间,以数字化为核心,智能化为方向,融入人工智能技术,增加物联网技术、智能电网技术等课程,优化课程体系。
②优化课程资源,强化工程应用
依托产业学院、校外实践基地等育人平台,将产业发展前沿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成果等融入课程内容,同时对电磁场、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适当淡化理论推导,强化工程应用。
③加强学科交叉融合
增加信息类、智能制造类、经济管理类任意选修课程模块,拓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(3)构建了“基本实验-综合应用-技能培训-科技创新-成果转化”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
以项目为载体,对校内实验、实训、课程设计、综合训练及校外实践教学各环节进行一体化设计,将企业新技术、大赛项目等融入实践教学,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,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、创新成果市场化,通过真实的职业环境、真实的生产设备、真实的工程项目、真实的企业产品、真实的质量标准,实现实验、实习、实训课程的沉浸式教学。
(4)创建数字化教学环境,强化了教学内容、方法、评价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
创建“智慧教室”等数字化教学环境,完善微课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视频、课件、习题库、案例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;利用超星学习通、智慧树等网络平台,运用现在信息技术手段,实现了教学过程及评价的数字化提升。
(5)加强课程思政建设,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
对标一流课程“两性一度”要求,在课程目标、内容、活动和评价中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,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。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手段,创新“互联网+课程思政”的课程思政实施模式。把“道理”“要求”“理想和责任”融入到专业教育全过程。